
李家奎教授援藏期間救治小牛犢
“援藏是我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樣的‘自找苦吃’很有意義(yi) ”……動科動醫學院李家奎教授在該院2024級新生的第一課上這樣說。
即便已經回到武漢,他還是惦念著那片雪域高原。大到畜牧業(ye) 十五五規劃、農(nong) 牧學院學科建設,小到格桑塘示範園的奶牛、達瓦次仁家的犛牛、紮巴家的藏豬……他說:“割舍不下,因為(wei) 犛牛事業(ye) 在那裏、師生情誼在那裏、援藏情感在那裏。”
三次援藏、雪域九年,他心懷國之大者,舍小家、為(wei) 大家,把一片丹心留在了那片高原。
舍小家、為(wei) 大家:“你上高中、我上高原”
2007年6月的一天,李老師接組織安排,前往西藏農(nong) 牧學院開展援藏工作。
他說:“響應黨(dang) 中央部署並落實‘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作為(wei) 黨(dang) 員,我義(yi) 不容辭。同時,我還可以發揮自己長期從(cong) 事獸(shou) 醫臨(lin) 床工作的專(zhuan) 長,做一些特色研究和探索,為(wei) 當地高原畜牧業(ye) 的發展做點貢獻。”
李老師還記得,收拾行囊那天,家人查了很多進藏“攻略”,做了很多物資準備。李老師覺察到了家人的擔心,安慰道:“我們(men) 要向孔繁森同誌學習(xi) ,況且那麽(me) 多人在那裏世代繁衍,我也能適應。”當認為(wei) 爸爸要很久才能回武漢時,即將中考的女兒(er) 淚眼婆娑,李老師鼓勵她道:“我們(men) 一起加油,你上高中、我上高原!”
就這樣,李老師和隨隊的幾十名援藏幹部經過培訓、學習(xi) 和適應,踏上了入藏之路。

培訓交流
高原反應,是進藏人員必須克服的一道關(guan) 隘。李老師的技巧是不去想、不去管、不刻意關(guan) 注這件事,平穩呼吸、步伐穩健。如今,李老師每年往返西藏,每次都能快速適應高原、行動自如。
但2007年初入西藏的經曆還是很難忘的。“在去往培訓酒店的路上,一向步伐急促的我突然感覺道路坑坑窪窪、歪歪斜斜,進而頭重腳輕、喘氣不止……”李老師知道,這是出現高原反應了,他立刻回憶起自己培訓時學到的知識,原地休息再出發……
在拉薩,李老師全麵了解了黨(dang) 中央治藏方略,從(cong) 政治高度、曆史長度、文化厚度、民族溫度深入了解了援藏的重大意義(yi) 和曆史使命,更加激發了自己援藏的壯誌豪情。
李老師還記得,前往林芝的路上,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米拉山口,寒風獵獵、白雪皚皚,李老師拿出手機拍攝了很多風景照,正要與(yu) 家人分享時才發覺,手機已經長時間沒有了信號。
幸而到達林芝那天,藍天白雲(yun) 、空氣清冽,一幅壯美畫卷呈現眼前。回望援藏安排和身後的萬(wan) 裏江山,李老師暗下決(jue) 心:要在這片美麗(li) 的沃土上,為(wei) 藏區為(wei) 藏民做一些有意義(yi) 的工作!
走出去、引進來:為(wei) 學科留下“帶不走的財富”
初入西藏農(nong) 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李老師的工作局麵很快打開,上課、帶學生、做實驗、日常院務,一切都平穩有序。但李老師還有更大的計劃,他決(jue) 定為(wei) 當地學科發展留下一些“帶不走的財富”。
彼時,李老師所在的學院還是個(ge) “少無學院”:“少科研開展”“少學術交流”“無碩士學位點”“無成果轉化”。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困難,但在李老師看來這也是機會(hui) 和空間。
為(wei) 了幫助學院補齊短板,李老師把“敢為(wei) 人先”的武漢精神融入了工作日常。針對教師科研基礎薄弱問題,他組織青年教師到華中農(nong) 大開展實驗技能培訓,動員教師申報科研課題,指導他們(men) 修改申報書(shu) ,聯係內(nei) 地專(zhuan) 家入藏培訓,牽線內(nei) 地老師聯合申報項目。在李老師一遍遍修改和打磨後,2009年朱洪雲(yun) 老師的基金獲批了學院史上首個(ge) 獸(shou) 醫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針對高水平師資缺乏問題,他鼓勵藏族教師利用民族政策在職攻讀博士,主動為(wei) 他們(men) 聯係內(nei) 地導師,指導備考。17年過去了,這些教師均已順利完成深造,多名藏族教師取得博士學位,這其中就有西藏地區首個(ge) 食品科學藏族博士羅章、首個(ge) 預防獸(shou) 醫學藏族女博士索朗斯珠……

與(yu) 西藏農(nong) 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教師交流

與(yu) 資助學生合影
目前,他們(men) 中有很多青年教師也逐漸成長為(wei) 西藏地區相關(guan) 領域的重要專(zhuan) 家和學科帶頭人,榮獲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榮譽,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
以此為(wei) 始,很多“首個(ge) ”“首次”“首屆”逐漸在這裏湧現。援藏期間,李老師還主動將華中農(nong) 大的學科建設經驗運用到西藏農(nong) 牧學院的學科發展之中。他主持編製了動物科學學院2010-2015學科建設規劃,牽頭申報獲批了學院首個(ge) 碩士學位點,即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點,開創了本校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在李老師的積極推動和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該學院還增設了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畜牧)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授權點,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成為(wei) 國家級卓越農(nong) 林優(you) 勢特色專(zhuan) 業(ye) ,動物科學、草業(ye) 科學入選自治區一流專(zhuan) 業(ye) 。

帶領學生治療牛犢

帶領學生開展牧區調研

開展牛病治療實踐
除此之外,他還推薦多名西藏農(nong) 牧學院教師參編全國教材,邀請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星空体育网站入口官网、浙江大學等自治區外知名院校學者100餘(yu) 人次進藏交流,進一步拓寬對外交流渠道。這些努力使學校畜牧學、獸(shou) 醫學學科排名顯著提升,帶動了整個(ge) 學校辦學實力的提升。
從(cong) 規劃到考核,李老師的學科“闖創”精神是係統的、全程的。就以教師的考核為(wei) 例,那時農(nong) 牧學院職稱評聘還主要看“第一作者”和“第一單位”而不是“通訊作者”,李老師建言學校采用通訊作者評定,一批教師獲評高一級職稱,幹事創業(ye) 激情被進一步激發。
進牧區、蹲牧場:寫(xie) 好科研“牛”文章
犛牛產(chan) 品是藏區特色名片,而犛牛作為(wei) 青藏高原的“能量轉換器”,不僅(jin) 是藏區人民日常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更是藏區產(chan) 業(ye) 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點之一。
近些年來,由於(yu) 草場退化、養(yang) 殖方式落後、傳(chuan) 染病與(yu) 寄生蟲病多發等因素,犛牛產(chan) 業(ye) 的發展受到嚴(yan) 重影響。為(wei) 保障犛牛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李老師和團隊成員在藏區的犛牛疫病防控中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研製牧羊犬驅蟲餅幹、進行複合塗擦劑減輕犛牛越冬掉膘實驗、犢犛牛補飼益生菌實驗……
他們(men) 還建立了一支犛牛疫病防控團隊,聚焦高原牧區犛牛重要疫病防控技術研究。團隊建立以來,他們(men) 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授權多項發明專(zhuan) 利,其中,“一種藏區牧羊犬驅蟲餅幹及其製備方法”以30萬(wan) 元成功轉讓,成為(wei) 西藏農(nong) 牧學院建校以來首個(ge) 成功轉化的專(zhuan) 利。

為(wei) 牧民贈藥

與(yu) 牧民交待飼養(yang) 防病事宜

為(wei) 牧民治療牛病

與(yu) 牧民交流
“牛”文章,不僅(jin) 要寫(xie) 在論文裏,更要寫(xie) 到牧場裏、寫(xie) 進牧民心坎裏。
“啞咕嘟!啞咕嘟!就是這個(ge) 藥,對我家的牛掉皮毛的病非常有效!”這是2016年6月發生在察隅縣下察隅鎮的一幕,牧民紮巴拿著一瓶藥劑不停地誇讚著。這是李老師把科技成果應用於(yu) 牧區一線的一個(ge) 真實場景。
像紮巴這樣接受過李老師培訓和贈藥的群眾(zhong) 已經數以千計。李老師發揮自身的技術優(you) 勢,帶領團隊開展科技下鄉(xiang) 和社會(hui) 服務工作,被譽為(wei) 農(nong) 牧民牛舍羊圈邊的“知心人”。
而那些贈藥,也是李老師結合牧區特點,把常用抗生素粉劑和當地酥油混合,用土辦法製作塗膏,用以治療犛牛傳(chuan) 染性角結膜炎,方便有效,深受牧民喜愛。
據不完全統計,入藏以來,李老師先後帶領團隊參與(yu) 西藏各區縣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8次,開展科普活動和技術人員培訓50多次,培訓農(nong) 牧民和技術人員5000多人,為(wei) 農(nong) 牧民解決(jue) 技術難題1000多個(ge) ,麵向藏區牧民和牧區企業(ye) 無償(chang) 開展家畜疾病臨(lin) 床診治1000餘(yu) 次。
他還把科研成果用於(yu) 養(yang) 殖一線,有效解決(jue) 了林芝種畜場奶牛高山病、魯朗小鎮特色動物園羊駝高原病、波密縣藏豬豬瘟、那曲地區犛牛冬季體(ti) 外寄生蟲肆虐致死、山南加查縣山羊不明疾病死亡等問題,最大程度地減少農(nong) 牧民的損失,廣受服務單位的讚譽。

為(wei) 牧民開展講座培訓

和牧民留影

在牧民家中交流合影
第八批援藏期間,時值非洲豬瘟肆虐,嚴(yan) 重威脅藏豬產(chan) 業(ye) 。作為(wei) 藏豬非洲豬瘟防控專(zhuan) 家組成員,李老師會(hui) 同有關(guan) 專(zhuan) 家製定詳細的防控方案,舉(ju) 辦技術培訓班,深入藏區偏遠縣進行防控督導,督促防疫細節落實,延緩了該病在西藏的流行。2018年,李老師被中國獸(shou) 醫協會(hui) 評為(wei) “獸(shou) 醫扶貧先鋒”。
“在西藏,獸(shou) 醫地位很高!”李老師回憶道,能把科研用於(yu) 牧民生產(chan) 一線讓他很自豪,也很振奮。
就在前兩(liang) 年,李老師團隊首次報道了犛牛結節性皮膚病。出於(yu) 對藏區畜牧產(chan) 業(ye) 的了解,李老師第一時間意識到這樣的病毒可能感染犛牛,他立刻與(yu) 藏區相關(guan) 主管部門取得了聯係,立馬開展防疫、培訓、檢測工作,避免了病毒大流行、挽回了重大經濟損失。也因此,牧區主管部門稱他為(wei) 犛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吹哨人”。
即便到了今天,農(nong) 牧學院的師生還經常聽牧民們(men) 說:“農(nong) 牧學院有一位李教授經常來我們(men) 這裏哩,治好了很多牛!”
講感情、促團結:1個(ge) 實驗室,7個(ge) 民族生
“民族團結,茲(zi) 事體(ti) 大。”李老師說,這是他工作的基線。
援藏九年,他始終把黨(dang) 中央的治藏精神銘記於(yu) 心、付諸於(yu) 行,主動利用高校教師的身份優(you) 勢,在課堂上下、工作內(nei) 外,認真講好治藏穩藏、民族團結的故事。
掛職動物科學院副院長期間,李老師多次參加學院的安全穩定值班、矛盾糾紛排查,經常走到師生中間、深入高原牧區,宣講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dang) 的“好聲音”送進師生和牧民心坎。
促進民族團結往往宏大敘事,但也有一些小故事曆久彌新。2008年3月,剛結束休假返藏的李老師協助當地公安破獲了一起藏族同胞犬隻不明死亡案,解除了犬主人對於(yu) 漢族群眾(zhong) 毒犬盜牧的懷疑,有效化解了一場敏感時期可能引起的民族衝(chong) 突。2009年,他又幫助林芝縣妥善解決(jue) 當地牧民與(yu) 科技局的牛中毒糾紛事件。事實證明,這樣的“專(zhuan) 業(ye) 解密”往往成了民族團結的“潤滑劑”。
民族團結的又一例證是,李老師先後推薦10餘(yu) 名藏族學生到內(nei) 地高校讀研,而他的實驗室現在就有7名民族學生。如今,他們(men) 有的已學成回藏,成為(wei) 推動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

返校後與(yu) 同學交流援藏體(ti) 會(hui)

帶領學生到西藏調研

帶領學生赴西藏開展社會(hui) 實踐(以上圖片由通訊員 莫全 提供)
莫全同學就是其中一位,他說:“李老師無論嚴(yan) 寒還是酷暑,一直奔赴在牧場、實驗站和農(nong) 牧家中,精神令人十分感動。”而他就是受到李老師援藏精神感染而進一步來到華中農(nong) 大學習(xi) 深造的。如今,他在李老師的實驗室忙於(yu) 犛牛的健康科學研究,他總說:“是李老師把我帶出大山的!”
莫全走出了大山,也有很多人沿著李老師的足跡走進大山。就在這個(ge) 暑假,以動科動醫學院2204班許心怡同學為(wei) 首的多位同學與(yu) 李老師一同參加了藏區社會(hui) 實踐。她表示,一邊調研一邊看李老師為(wei) 牛治病時最有意思。在一次調研路上,眼見牧民正要放棄一頭長期患病的牛犢,李老師在檢查之後送上了治療藥品,幾天之後的實踐路上,牧民打來電話告知牛犢基本痊愈了,電話那邊,充滿了喜悅。在許心怡看來,學習(xi) 獸(shou) 醫,將來像李老師一樣為(wei) 老百姓解決(jue) 實際困難,是她未來的夢想。
同樣的援藏幹部、同樣的農(nong) 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副院長崗位,受李老師精神感召,學生張輝博士毅然決(jue) 然決(jue) 定接過李老師的接力棒,繼續援藏。原來,李老師第二次援藏期間,張輝剛加入李老師課題組。一次次牧場救治、一次次實地調研,加深了他對援藏的認知。在入職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後,他決(jue) 定跟隨導師的腳步,在農(nong) 牧學院擔任和李老師一模一樣的角色,續寫(xie) 導師的援藏故事。
誠如文首所述,回到學校後,李老師還多次與(yu) 同學們(men) 座談,交流援藏故事,激勵更多青年的愛國情、報國誌。一個(ge) 個(ge) 故事、一張張圖片,每次交流他都會(hui) 講述“支援西藏”“民族團結”“精準扶貧”“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點點滴滴。他還分享耗牛肉幹給大家品嚐,讓大家了解不一樣的地域文化。
不知什麽(me) 時候,李老師把自己的微信昵稱改為(wei) 了“心在高原”。他說,三次援藏,西藏已是故鄉(xiang) ;回校之後,更多的是牽掛。作為(wei) 三屆老兵,援藏歸來的李老師始終心牽西藏故鄉(xiang) ,特別是藏地的畜牧業(ye) 發展,希望可以繼續用科技為(wei) 犛牛產(chan) 業(ye) 護航。

校領導高翅、嚴(yan) 建兵、王從(cong) 嚴(yan) 與(yu) 李家奎教授合影(記者 川竹 攝)
談及三次援藏,他說:“藏區人民的熱情和認同,讓我拋開一切,義(yi) 無反顧地一次次援藏。”他還說,三屆援藏是不滅的情緣,更是寶貴的人生財富。
2024年9月,李老師榮獲“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先進個(ge) 人”榮譽稱號。對此,他說:“這份榮譽是一代代援藏人的。我覺得援藏是一種快樂(le) ,民族團結是大家的事,需要我們(men) 每個(ge) 人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係中國教育報 歐媚 校新聞中心記者 川竹 通訊員 常帥 金帥 審核人 吳義(yi)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