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原古新 汪昱均 攝影:楊幹伊若)“訪學研究經曆豐(feng) 富,主持11項國際科研項目”“科研能力出類拔萃,科研方法拔新領異”,這是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動物遺傳(chuan) 育種與(yu) 繁殖教授張淑君留給身邊人的印象。二十三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曾獲校2021年研究生導師“教書(shu) 育人獎”“歐盟居裏夫人人才”“英國BBSRC人才”和多項科研類獎項的她,總是將育好人、做好科研作為(wei) 自己最重要的事。她說:“從(cong) 事教學崗位是人才培養(yang) 的必經之路。身為(wei) 教師就要以對教育事業(ye) 的高度忠誠和滿腔熱忱,因材施教,潛心教書(shu) 育人。”
“傳(chuan) 承一代代育人夢”
談起與(yu) 農(nong) 學的不解之緣,張淑君將其歸結於(yu) 熱愛。從(cong) 知農(nong) 、學農(nong) 到愛農(nong) 、興(xing) 農(nong) ,她將責任感與(yu) 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相融合。最初,她對於(yu) 農(nong) 學類專(zhuan) 業(ye) 也存在一定的偏見,但隨著了解和學習(xi) 的深入,她逐漸認識到了肉蛋奶等基礎食品產(chan) 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我們(men) 國家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大國,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那誰來做?”張淑君眼神裏滿是堅定。

張淑君老師
獲得博士學位後,張淑君追隨信仰的腳步,乘著列車東(dong) 馳,在星空体育网站入口官网開啟了傳(chuan) 道授業(ye) 的人生新階段。談及這段選擇的經曆,她感慨道:“在學習(xi) 生涯中,我遇到過很多十分優(you) 秀負責、關(guan) 心學生的老師,這對我影響十分重大。我想當那些優(you) 秀老師的接班人,一代代地把學生培養(yang) 好,把關(guan) 心我成長的那些老師們(men) 的優(you) 點發揚光大,比如怎麽(me) 去鼓勵學生、怎麽(me) 發現學生的長處、怎樣讓學生變得更自信、更明白自己未來適合做什麽(me) 。”從(cong) 教二十餘(yu) 載,張淑君始終堅定信念,躬耕在教學科研一線,始終追尋著“將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的育人夢。
“科研是一輩子的事”
“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張淑君強調,隨著經濟和農(nong) 業(ye) 的發展,“飯碗”的含義(yi) 漸漸變得更廣、要求也更高。但我國農(nong) 業(ye) 仍處於(yu) 高投入、低回收、低效率的狀態,急需突破。在國際項目合作交流時,她發現我國在牛奶領域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這為(wei) 我們(men) 敞開了一個(ge) 新世界的大門”,張淑君談道,“我們(men) 對牛奶的認識隻有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需要去發掘。”自此,她便本著一腔為(wei) 我國科研事業(ye) 做貢獻的豪情壯誌開啟了科研生涯。

張淑君老師為(wei) 同學們(men) 指導實驗操作
但科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張淑君坦言道:“科研就是製造麻煩,麻煩之後就是解決(jue) 問題。做科研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重要的是怎麽(me) 快速從(cong) 低落情緒中跳出來,總結得失,翻盤重來。”每每遇到科研瓶頸,她積極樂(le) 觀的心態總能帶動團隊積極麵對並解決(jue) 問題。談及專(zhuan) 業(ye) 領域,張淑君滔滔不絕,渾身散發出學術自信的光芒。“一杯牛奶強大一個(ge) 中國”,她笑稱牛奶是“百寶箱”,其中含有許多“金子”般的功能活性物質等待人類發掘。展望未來,她希望可以跟進全球牧業(ye) 的發展水平,獲得奶牛相關(guan) 標準製定的主動權。
在張淑君的實驗室,已經堅持了10餘(yu) 年的傳(chuan) 統是每兩(liang) 周進行一次學術交流。“截止到上周,我們(men) 已經進行了289次學術交流。”張淑君自豪地說道。除此之外,她還定期與(yu) 同學們(men) 進行“一對一”麵談。在麵談中,她與(yu) 同學們(men) 暢聊學術科研與(yu) 日常生活,主動關(guan) 心同學們(men) 的思想動態,及時給與(yu) 關(guan) 心與(yu) 幫助。她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學術科研之外,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對同學們(men) 思想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們(men) 在走向社會(hui) 之前有一個(ge) 良好的思想準備。每個(ge) 人未來都會(hui) 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如何去麵對並處理這些事是我們(men) 需要教給同學們(men) 的。”

張淑君老師為(wei) 學生答疑解惑
張淑君的學生、2022級動物遺傳(chuan) 育種與(yu) 繁殖專(zhuan) 業(ye) 博士生樊懿楷表示:“張老師是真心把科研當作事業(ye) 的人,而不僅(jin) 僅(jin) 是把科研作為(wei) 一份工作。她的心中一直都在為(wei) 中國奶牛事業(ye) 發展竭盡全力的壯誌,並時刻教導我們(men) 要有格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世界,要為(wei) 國家奶牛事業(ye) 發展做貢獻。在張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我們(men) 的心裏都充滿了對科研的激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真的為(wei) 國之大業(ye) 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潛心育人的張媽媽”
張淑君現承擔本科生《動物繁殖學》等課程的教學,還獲得了學校2020年研究生導師“教書(shu) 育人獎”。在她的課堂上,總是充滿活力與(yu) 熱情。動科2102班馮(feng) 鑫說道:“張老師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也經常在課堂上談起國外交流學習(xi) 的經曆,讓人感覺很親(qin) 切、很受啟發。她總是鼓勵我們(men) 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說錯了也沒關(guan) 係,所以我們(men) 上課特別積極。”私下裏,同學們(men) 都愛稱張淑君為(wei) “張媽媽”。“你有沒有用心關(guan) 愛學生,學生都能清楚地感受到。我希望能和同學們(men) 增強溝通聯係,讓學生們(men) 能夠在輕鬆的氛圍裏去汲取知識的養(yang) 分”,張淑君說道。

張淑君老師向同學們(men) 講解專(zhuan) 業(ye) 知識
“前沿的技術理念需要我們(men) 去理性地看待和分析,是否認同和研究是我們(men) 需要深思熟慮的選擇。”對於(yu) 研究生的培養(yang) ,張淑君重視辯證性思維的培養(yang) ,她鼓勵同學們(men) 敢於(yu) 創新、勇於(yu) 實踐、注重技術和知識的靈活運用,鼓勵學生到一線基層摸爬滾打,用實踐經驗將理論知識武裝起來。為(wei) 幫助學生建立開闊視野、多元化思維,她全力支持學生出國深造,並盡可能幫助其申請留學資助,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據了解,現已成功派送36人次(25名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前往劍橋大學等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和聯合培養(yang) 。談及學生所獲得的成就,張淑君如數家珍、讚不絕口:“一名博士生(周傲)獲得了英國牛頓青年基金、二名學生(餘(yu) 勇、郝興(xing) 傑)分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主刊發表研究論文、二名學生(餘(yu) 勇、劉洪彬)破格升為(wei) 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一名學生(餘(yu) 勇)被授予國家級人才稱號。”
“每當我們(men) 生活中遇到困難,張老師都會(hui) 傾(qing) 盡全力幫助我們(men) ”,學生感慨道。張淑君每年至少一次邀請所有同學來家吃飯,與(yu) 同學們(men) 一起做飯、談天說地。寒假期間,她專(zhuan) 門邀請留校的學生們(men) 一起歡度新年,,讓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新年氣氛。
時光總是向前,奮鬥永不停歇。轉眼間,張淑君已躬耕科研事業(ye) 二十餘(yu) 載,但仍堅持在科研一線,未來,她仍將會(hui) 繼續堅持育人育己的初心,開展奶牛和牛奶領域的探索創新,致力於(yu) 解決(jue) 更多動物和人類福祉方麵的問題。
審核人:汪昱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