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史學習(xi) 感使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煥活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全黨(dang) 同誌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dang) 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驕陽似火,我院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支部委員、研究生黨(dang) 建辦學生骨幹等22名研究生黨(dang) 員來到湖北襄陽,在實踐活動中追尋紅色足跡、賡續紅色基因。黨(dang) 員實踐團隊先後走進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仰瞻紅九軍(jun) 二十六師革命烈士紀念碑,深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融合紅色文化的黃龍鎮向灣村,在襄陽這片紅色熱土上探尋黨(dang) 的革命足跡。
曆史振奮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參觀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的文物和照片,看到戰爭(zheng) 時期用過的物品,實踐團隊的思緒也被引入那似火年代的紅色記憶中。回望那段烽火歲月,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wei) 新一代的青年學子和研究生共產(chan) 黨(dang) 員,我會(hui) 更加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讀力耕,在緬懷先烈中賡續奮鬥之誌。”“作為(wei) 新時代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我們(men) 要從(cong) 革命先烈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恪守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本色。”實踐成員的感悟油然而生。

圖一、動科動醫學院實踐團參觀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
曆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如今的襄陽已然將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發展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襄陽本土紅色資源,提升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成效。沿著一條十裏“紅軍(jun) 路”,實踐團隊來到了黃龍鎮向灣村,該村以“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工作思路,著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向灣村是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九軍(jun) 二十六師誕生和發展的地方,為(wei) 弘揚紅軍(jun) 精神,修建了紅軍(jun) 路、紅軍(jun) 英雄紀念碑、紅色文化紀念館。向灣村支部書(shu) 記向瑞在與(yu) 實踐團隊交流時談到,近年來,襄州區黃龍鎮深挖紅色資源,傾(qing) 力打造宜業(ye) 、宜居、宜遊的幸福鄉(xiang) 村,實現了黨(dang) 建引領與(yu) 紅色教育的有機融合、紅色文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銜接。
探訪革命搖籃賡續紅色精神
井岡(gang) 山,以星火燎原之勢點燃了紅色革命,被譽為(wei) 中國革命的搖籃。懷著崇敬之心,實踐團隊來到了井岡(gang) 山革命烈士陵園,追憶井岡(gang) 山革命先烈英勇抗敵、頑強鬥爭(zheng) 的感人事跡;走進了井岡(gang) 山革命博物館,聽講解員講述革命故事;探訪了茨坪毛澤東(dong) 同誌舊居,為(wei) 艱苦的紅色崢嶸歲月而動容。此行,實踐隊員們(men) 穿越近百年的風雨曆程,與(yu) 革命先烈們(men) 進行了一場時空對話。
一座山,輝映曆史;一種精神,照耀未來。黃洋界壁立千仞,雲(yun) 霧繚繞,在這裏革命軍(jun) 用一根根扁擔挑了足足30萬(wan) 斤重的糧食,走出“挑糧小道”。革命先烈們(men) 用扁擔挑的不僅(jin) 是糧食,也是新中國的未來。講解員的動情講述使革命先烈們(men) 英勇風姿重現,隊員們(men) 仿佛身處於(yu) 戰火紛飛的年代,深刻體(ti) 會(hui) 到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毛澤東(dong) 同誌說過,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要丟(diu) 了,井岡(gang) 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diu) 了。在艱苦環境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點燃了“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星星之火,也點亮了“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guan) 、依靠群眾(zhong) 求勝利”的精神之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說過,井岡(gang) 山時期留給我們(men) 最為(wei) 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gang) 山精神。麵對井岡(gang) 山革命烈士紀念碑,隊員們(men) 重溫入黨(dang) 誓詞,感受著革命先烈無懼生死,“拋頭顱灑熱血,甘為(wei) 革命寫(xie) 春秋”的英勇氣概,信仰愈發堅定,紅色基因在這一刻熱血滾燙。

圖二、動科動醫學院實踐團參觀井岡(gang) 山革命博物館
百年風雨過,井岡(gang) 山舊貌變新顏,但共產(chan) 主義(yi) 戰士的腳步永不停歇,井岡(gang) 山精神永垂不朽!思想的光芒,照亮一個(ge) 民族走向複興(xing) 的征程,產(chan) 生影響世界的力量。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使實踐隊員們(men) 在此行中,接受到了一次觸及心靈的思想與(yu) 精神的洗禮,堅定理想信念,賡續紅色血脈,讓井岡(gang) 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重溫崢嶸歲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洪湖水呀浪呀麽(me) 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麽(me) 是家鄉(xiang) 啊,清早船兒(er) 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這首歌曲出自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反映的是革命先烈在湘鄂西根據地艱苦革命鬥爭(zheng) 的曆史。在湖北省洪湖市,實踐團隊先後走訪了湘鄂西蘇區革命曆史園、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在“紅色地標”中致敬曆史,在犧牲和奉獻鋪就的革命征程中感悟洪湖精神,汲取奮鬥力量。

圖三、動科動醫學院實踐團麵對革命烈士紀念碑重溫入黨(dang) 誓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對一切為(wei) 國家、為(wei) 民族、為(wei) 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men) ,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men) 都要永遠銘記他們(men) 的犧牲和奉獻。”他們(men) 走進湘鄂西蘇區革命曆史館,重溫先輩們(men) 走過的紅色革命曆史,了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無一不體(ti) 會(hui) 到當年戰役的悲壯,無一不感受到湘鄂西人民在蘆葦蕩戰鬥革命鬥爭(zheng) 的光輝曆程。“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他們(men) 來到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近距離感受這塊紅色的土地,追尋革命先輩曾經的足跡,體(ti) 會(hui) 老一輩革命先烈的“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戰勝每一個(ge) 困難”的洪湖精神。“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feng) 碑。”懷揣著對革命烈士的無限敬意和深切緬懷,實踐隊成員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麵對黨(dang) 旗重溫入黨(dang) 誓詞,向英勇犧牲的將士默哀、鞠躬。“身處二〇二二年的今天,距離一九二七年的秋收暴動已近百年時光,但是革命先烈的崢嶸歲月不會(hui) 被抹去。正如賀龍元帥的題字“革命烈土們(men) 的業(ye) 績鼓舞著我們(men) 永遠前進”,莊嚴(yan) 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下,烈士們(men) 英魂已逝,但他們(men) 的精神永存。”團隊成員餘(yu) 晴感慨。
“洪湖萬(wan) 頃歲時長,濁水汙泥兩(liang) 混茫。小試翻天覆地手,白浪換作紅旗揚。”當年,先輩周逸群寫(xie) 下這首《詠洪湖》時,正處於(yu) 湘鄂西革命的艱難時期。90多年後的今天,硝煙散盡,新中國已換了人間。但是,革命先輩那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舍生忘死、慷慨赴難的革命精神永不消逝。團隊成員必將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入黨(dang) 誓言,永葆黨(dang) 員本色。
實踐育人長才幹勤讀力耕肩重任
近年來,襄陽市襄州區許多企業(ye) 與(yu) 我校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在襄陽市襄州區建設集國家動保中心、國家食品研發中心於(yu) 一體(ti) 的正大中南研究院,推動農(nong) 業(ye) 產(chan) 學研融合發展。7月22日,在襄陽襄州區政府和企業(ye) 負責人的組織帶領下,實踐團隊來到襄陽正大有限公司開展實習(xi) 實踐活動。期間,實踐團先後前往百萬(wan) 噸飼料廠、動保中心和飼料品管部門參觀學習(xi) 。

圖四、襄陽市襄州區企業(ye) 實習(xi) 實踐服務活動對接會(hui) (周誠晨攝)
在實地參觀百萬(wan) 噸飼料廠時,企業(ye) 負責人表示,這是目前全亞(ya) 洲單體(ti) 規模最大的專(zhuan) 業(ye) 化豬飼料加工廠,全廠搭載智能化和無人化物聯網係統,人均產(chan) 能每月可達2000噸,項目滿產(chan) 後可實現產(chan) 值35億(yi) ,能帶動周邊12000餘(yu) 戶農(nong) 民致富。隨後,團隊成員來到動保中心和飼料品管部門參觀學習(xi) 。據了解,該企業(ye) 一貫堅持質量至上原則,從(cong) 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實行全程質量控製,具備完整的生態循環產(chan) 業(ye) 鏈,搭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保證各環節均可追溯,為(wei) 畜禽養(yang) 殖提供安全可靠優(you) 質的飼料。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為(wei) 期半月有餘(yu) 的實踐活動結束後,隊員王永芳感慨道:“在此次實踐中學到的東(dong) 西,不能隻裝在腦袋裏,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我深感作為(wei) 農(nong) 業(ye) 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型研究生,應該立足所學專(zhuan) 業(ye) ,堅持以行業(ye) 生產(chan) 需求為(wei) 研究導向,讓科學研究紮根中國大地,把人生理想融入到社會(hui) 的發展、民族進步的情懷中,在實踐中揮灑青春的熱情與(yu) 汗水。”
(審核:汪楚琪)